【量化历史研究】仇恨比爱更有生命力?历史上反犹太主义与德国金融发展
本文为“量化历史研究”第 318 篇推送
犹太人家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已有的研究表明,历史上的种族紧张关系产生了持续的反少数群体情绪,这种情绪甚至比少数群体存在得更久。如果族裔群体过去专门从事特定的经济活动,各族裔关系紧张可能会导致一个群体歧视另一个群体主导的活动。在歧视少数群体的同时,即使在种族的专业化特征消失后,对特定经济活动的歧视也可能持续存在。
历史上,欧洲犹太人以专业的金融服务闻名遐迩,同时他们又是反犹太主义的受害者。Acunto,Prokopczuk和Weber即将发表在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文章“Historical Antisemitism, Ethnic Specialization,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中发现,今天德国金融发展程度低的郡正是历史上反犹太主义盛行的地方。
Voigtlaender和Voth (2012年)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了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德国各县对犹太人的迫害程度,文章主要采用他们的数据度量反犹太主义。图1显示了德国今天各县股票市场参与度和历史上反犹太主义的负相关关系。在历史上反犹太主义高一个标准差的县,今天家庭持有股票的可能性要低9 %。
图1 德国各县今天的股票市场参与和历史上反犹太主义的关系
即使犹太人对银行业的影响已经消退,媒体和大众文化中依然有犹太人是股票市场操纵者的诽谤。文章发现,与犹太民族的历史刻板印象一致,历史上反犹太主义较强的县今天的户主使用银行服务的程度也低于其他家庭,即使他们没有面临银行服务供给不足或银行服务质量较差的问题。此外,历史上反犹太情绪强烈的县家庭抵押贷款的可能性要低10 %,但拥有房屋的可能性与其他家庭一样大;零售存款占银行总资产的比例比其他县低2 %,即使各县的储蓄倾向和银行分支机构的集中程度没有系统性差异。调查显示,今天这些地方的家庭对社会信任一般与其他家庭一样,但是对金融信任倾向更低。
图2 历史上反犹太主义与今天股票市场参与程度
11世纪以前,现在德国境内的犹太人都定居在莱茵河谷地区。中世纪十字军东征的屠杀,导致阿什肯纳兹犹太社群从莱茵河谷被迫向东、北、南方向迁移。文章借此进行稳健性检验:使用各县到莱茵河谷五个大城市的欧氏距离预测黑死病(1349年)以前犹太社群是否存在,进而用犹太社群的存在预测对犹太人的迫害,最后用迫害程度来预测今天的股票投资情况。回归结果与前面的基准结果一致,距离莱茵河谷越近,历史上迫害犹太人程度越高,导致今天股票市场参与度显著下降。
图3 a)第一个犹太社群记录的年份;b)距离特里尔相同距离的县;c)距离埃默里希同样距离的县
注:颜色越深表示有犹太社群记录越早,空白表示数据缺失。莱茵河流经特里尔,从埃默里希流入荷兰国境。
文章还研究了历史上反犹太主义如何通过供求路径传递,进而影响当今的金融发展。
在供给方面,历史上各地屠杀犹太人伴随着对金融行业的负向冲击,质量和效率较低的本地金融机构替代了犹太人的金融服务。19世纪以来,德国各县都面临着相同的金融部门监管,但是本地经营的独立金融机构仍然是德国银行体系的重要支柱。因此,负向冲击的影响传递到了今天当地的金融供给质量和效率上。
在需求方面,作者认为历史上反犹太主义可能通过三个路径影响了金融需求:第一,历史上反犹太主义盛行的地方如今反犹太情绪也更高,这种历史情绪通过影响今天当地人对犹太人的不信任,进而减少了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第二,这些家庭可能仍然将犹太人和金融服务捆绑,减少了金融服务;第三,历史上犹太民族金融专业化与反犹太主义共同塑造了一种文化,即对金融的不信任。
供给方面的路径传递并不能完全解释发现的事实,需求方面的解释与文章的实证结果一致性较高。总的来说,历史上仇视犹太民族的情绪确实对今天德国各县的金融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献来源: D'Acunto, F., Prokopczuk, M., & Weber, M. (2018). Historical antisemitism, ethnic specialization,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forthcoming.
原文链接: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量化历史研究”公众号由陈志武(香港大学冯氏基金讲席教授、原耶鲁大学教授)和龙登高(清华大学教授)及其团队——林展(中国人民大学)、熊金武(中国政法大学)、何石军(西南财经大学)、黄英伟(中国社会科学院)、彭雪梅(中山大学)等人负责。向学界和业界朋友,定期推送量化历史研究经典、前沿文献。同时作为“量化历史讲习班”信息交流平台。喜欢我们的朋友请搜寻公众号:QuantitativeHistory,或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
我们也诚邀八方学人发送电邮建言献策。邮箱: lianghualishi@sina.com。
轮值主编:何石军 责任编辑:彭雪梅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英文原文